依木树村位于通化县三棵榆树镇东北4.5公里。
依木树是满语地名。含义是“单一”或“单个”的意思。满语语音为“额木尔苏”“伊木尔苏”。这一满语语音在口语流传过程中成了“伊木苏”“伊米苏”“伊米树”,后来逐渐音转成“依木树”。
依木树地名的来历还广泛流传着“乌鸦救罕王”的传说。相传,古时在路口处曾有一棵独立大树,清太祖努尔哈赤上棒槌山采参时,曾把米袋子寄放在树下。
这个传说就发生在三棵榆树镇依木树村。
依木树位于通化县三棵榆树镇岗山岭西北山脚下,东南翻过欢喜岭就是英额布,东北顺狭长山谷走到增胜村翻过一座山便是蝲蛄河源头——头棚甸子。
传说,明万历年间,老罕王努尔哈赤经常在这一带采挖人参、收山打猎和招兵买马。
努尔哈赤小名叫小罕子,小时候在明朝大将辽东总兵李成梁家当差。小罕子既聪明又伶俐,还勤快听话,什么活都干得利利索索,李夫人特别喜欢他。有一次,李总兵无意中发现小罕子脚上有七个红痦子,比自己多了一个,这使他不寒而栗:六个痦子的我做了总兵,他七个痦子不就是夺大明江山的真命天子吗?于是,李总兵想方设法要除掉他。小罕子福大命大,又有贵人相助,李总兵夫人暗中保护他,偷偷把他放跑。为此,李夫人差点被李总兵杀死。
小罕子逃出后,李总兵派兵追杀。小罕子从辽阳逃到抚顺,又从抚顺经老家永陵和兴京堡逃往长白山区。他趟过富尔江,路过三棵榆树,走进欢喜岭一带时迷路了。此时他又渴又饿又累,一步也挪不动了,便倚着一棵大树坐了下来。附近沟口有三五人家,一条清亮的小河潺潺流过。小罕子刚坐下,就听见后面有马蹄声,明兵追杀过来。他赶紧躺在地上,用草帽把脸盖住。忽听到头顶一片呱呱声,一大群乌鸦从大树上飞下来,黑压压地落在他身上,从头到脚把小罕子遮得严严实实。明兵追来,没见到人影,以为小罕子跑进了深山老林,就继续朝前面树林追去。
乌鸦就这样救了小罕子的命。由此,乌鸦作为满族图腾被虔诚地崇拜。他们打猎时从不打乌鸦,并在船头和祭祖的神杆上都刻上乌鸦的图案(神杆后来演变为灯笼杆)。满族人尊崇黑色便由此而来。
依木树村前的河也称依木树河。依木树村前山也叫南山,南山往西南的山就是老龙湾山,山下有一湾清澈见底的泉水。南山往东是腰段,此处是依木树村与杨宝沟村、欢喜岭村的南分界线。
依木树村二组杨家大院遗址
依木树村二组张青家原为高丽城子,南院有一棵枯死的百年梨树。二组老供销社张国军家后院为杨家大院,北有炮楼,东门有一口古井。
初审:尚玮 复审:于颖 终审:高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