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2月2日是第28个“世界湿地日”,今年主题是“湿地与人类福祉”。为大力宣传湿地的生态功能和保护修复湿地的重要性,进一步向社会展现全市湿地保护成效,当日,通化市世界湿地日宣传活动在滨江公园举行。
活动现场,市林业局搭设了湿地与生物多样性展板,展示哈泥保护区及湿地精美图片。工作人员通过现场讲解,发放海报、宣传单等多种途径向广大市民普及湿地及黑土地保护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市民对湿地功能的认识和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使越来越多的市民自觉加入到保护湿地和黑土地行列中来,推动湿地保护进入新阶段。
“湿地在蓄水防洪、水源供应、调节区域小气候、维护区域碳平衡等方面发挥多种功能作用,是城市重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承载着城市丰厚的人文积淀。希望市民进一步提高湿地保护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像爱护我们的肾一样爱护湿地,共同保卫我们绿色家园。”市林业局湿地办负责人郝玉龙说。
多年来,通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编制了湿地资源保护规划,全市初步形成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重要湿地建设为基本格局的湿地保护体系。通过湿地保护和修复等综合治理工程,使湿地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加强,生物物种资源日益丰富。全市现湿地总面积为4615.89公顷,其中沼泽湿地面积共计2554.38公顷(森林沼泽1838.05公顷、灌丛沼泽561.15公顷、沼泽草地152.60公顷、沼泽地2.58公顷);内陆滩涂2061.51公顷。有3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分别是吉林龙湾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吉林哈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辉南大椅山省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湿地公园分别是通化县蝲蛄河国家湿地公园和集安市霸王朝国家湿地公园。哈泥泥炭沼泽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不断释放着“生态红利”,多种鸟儿纷至沓来,为城市增添了新的活力,给市民们带来新的惊喜。天鹅、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在通化有了新记录;白鹭、苍鹭等鸟类频现民众视野。在浑江江面上,成群野鸭栖息嬉戏,趣意盎然,已经成为我市一道靓丽的生态风景线。通化大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在铺展。 (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