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吉林省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4-01-23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既是生物多样性富集区,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湿地不仅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而且也有着巨大的经济和文化功能。尤其湿地对农业生产发展的支持与保障是最为显著的。农业生产依赖于湿地提供丰富的水资源和优良的气候条件,同时可以削减农业生产带来的负面的环境影响,湿地还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筛选和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湿地和农业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先于我国对湿地与农业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科学研究。美国湿地协会提出一项指标,农田周围按14:1的比例配置湿地,即每14公顷农田,配置1公顷湿地。此配置模式已在美国和欧洲不少国家中广泛应用。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湿地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始终存在着一些矛盾。湿地面积的减少和功能的退化,降低了对农业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同时,不科学的农业生产又增加了对湿地保护的压力。为此,深入开展湿地与农业的研究,已成为生态发展、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加快湿地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东北项目办公室与吉林省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合作,在吉林松原地区开展了 “中国东北玉米可持续发展与湿地保护项目” 的专项研究。积极探索玉米与湿地的关联和影响,推广玉米生产新技术,推动湿地保护建设与管理,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浪费、降低污染、增产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截止目前,已完成了《中国东北玉米足迹报告》和《中国玉米生产水足迹报告》。选定了重点试验区域:云字泡及其周边区域。云字泡为天然淡水湖泊,有10余处地下水涌泉,明水面积300公顷,加上水域周围芦苇沼泽有500公顷。花敖泡及其周边区域。目前水面面积为2000公顷,是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的最大蓄水水库,注水后水库容量将达到7亿立方米,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湿地状况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此项目已得到WWF总部的高度关注,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热情支持,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2013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与吉林省林业厅在吉林大安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建立了 “湿地恢复与合理利用研究示范基地”。对以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刘兴土院士为代表的科研团队,10年来在松嫩平原开展的退化芦苇湿地生态修复与合理利用研究项目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苇、鱼、稻、蟹农业复合生态经济模式给予的充分的肯定。这种复合经济模式的优势在于恢复后的芦苇湿地和重度盐碱地改造后的水稻田可以为鱼、蟹提供饵料资源,鱼、蟹可摄食与芦苇争肥争空间的杂草和危害芦苇的害虫,鱼、蟹的粪便可增加肥源,其摄食活动又可疏松土壤,促进芦苇地下茎发育繁殖,从而提高芦苇的质量与产量。而且苇田中大量的沉水植物还为鱼、蟹提供良好的繁殖、避敌场所。在项目的示范过程中,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芦苇湿地利用面积达4000公顷,鱼、蟹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极大的提高了苇场职工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吉林东辽鴜鹭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企业投资管理的公园,近年来,他们探索走出了一条湿地保护与生态农业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2012年,建园初期实施退耕还湿工程,将水库上游的耕地通过生态补偿的办法,退出生产经营活动,并从河北白洋淀引种芦苇,恢复湿地面积40公顷,河道清淤综合治理500延长米,湿地水质已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为了使湿地与农业高度融合,湿地公园还成立了鴜鹭湖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每亩1100元的价格租赁了周边农民4100亩水稻田的使用权,用于有机稻种植,开发了湿地农业观光、蟹田米、龙虾米等生态产品,年产值达1500万元,还在公园湿地湖区开展了绿色渔业养殖,现已批准为省级健康水产品养殖场。这些项目共安置农民就业150人,年增加农民收入450万元,再加上流转土地增加的收入,仅湿地保护建设一项,就增加农民收入1065万元。
鴜鹭湖国家湿地公园已累计投资3300万元,在湿地保护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