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规范全省日本松干蚧疫情调查时间、调查方法和防控技术,特制定本规程。
1 疫情调查
1.1 建立寄主林分档案
疫情发生区和与疫情发生区毗邻的县级森防检疫机构以及林场(乡、镇)要分别对辖区内的赤松、油松、黑松寄主林分(树木)建立档案,注明寄主林分所在林场(乡、镇)的详细地点、林班、小班、林龄、林分组成、林分密度、郁闭度等情况,并绘制辖区内寄主林分分布示意图,标明疫情线路踏查路线,明确疫情调查监测责任人。
1.2 疫情线路踏查
对日本松干蚧寄主林分以自然块为单位,选择一条最长的对角线进行线路踏查;对种苗繁育基地、贮木场及加工场点、绿化树、木材市场等则沿道路对日本松干蚧寄主植物及其产品进行线路踏查。查看寄主树木针叶是否枯黄、芽梢枯萎、树皮增厚、硬化、卷曲、翘裂、枝条下垂、幼树树干弯曲等情况发生。在日本松干蚧虫态显露期(每年的5月份和8月份),仔细检查寄主植物的树干、3~5年生枝条及林下萌生的寄主幼树上有无固定若虫,树干翘皮下、轮枝结处、球果鳞片内是否有白色蜡丝包被的蛹和卵囊,树体表面是否有爬行的雌成虫、雄成虫或初孵活动若虫。
1.3 疫情标准地调查
对踏查过程中发现疫情的林分要设标准地进行详细调查。选取样株和样枝(方),检查虫口数,最后换算成10cm2树皮上的虫口密度。
1.3.1 种苗繁育基地样方设置与调查
样方的累计总面积不能少于调查总面积的5%,每块样方面积为1~5 m2,样方内的苗木调查株数不得少于100株。
1.3.2 林分标准地设置与调查
寄主林分面积100 hm2以下至少设3块,100hm2以上至少设5块,标准地面积0.2 hm2/块,采取“S”形线路方式抽取样树10~30株,每株按不同方位在2~4年生枝条上取样,样枝取样数量为10~20cm。
1.3.3 绿化树样树的设置与调查
对寄主树木每隔60株抽取1株,不足60株的每隔10株抽取1株,在被抽取的样树树冠按不同方位在2~4年生枝条上取样,量取10~20 cm长样枝检查虫口、计算虫口密度。
1.3.4 贮木场及加工场点的样方设置与调查
苗木(含接穗等繁殖材料)按每批货物总件(株)数的5%抽取,盆景应逐盆(株)进行调查。带皮木材采取楞垛表面或分层方式抽样调查,每批次(堆、垛)抽取不得低于3~6根样木,每根样木选设10×10cm2样方2~4个。
1.4 疫情发生分级标准
疫情发生分级标准见表1。
表1 日本松干蚧发生分级标准 单位:头/10cm2
发生程度 |
低虫口 |
轻度发生 |
中度发生 |
重度发生 |
统计指标 |
0.5以下 |
0.5~2.0 |
2.1~7.0 |
7.1以上 |
1.5 疫情调查的组织实施
1.5.1 疫情调查组织
由县级森防检疫机构组织林场(乡镇)森保员进行调查技术培训,使其充分掌握识别、调查日本松干蚧的基本技术技能。调查期间县级森防检疫机构要在辖区内巡回指导,督导调查工作按时开展。
1.5.2 疫情调查实施
疫情调查由林场(乡镇)森保员组织本单位得力人员实施。首次调查时,要将人员集中在一起,统一调查技术标准和方法,达到熟练掌握后,再分组进行。
1.5.3 调查时间
每年2次,第一次为5月中下旬,第二次为8月中下旬,每次调查期均为20天。
1.6 调查结果汇总与上报
调查结束后,林场(乡镇)森保员必须在6月5日和9月5日之前将调查结果汇总出来,6月8日和9月8日必须将汇总结果报至县级森防检疫机构。
2 疫情预防
2.1 寄主树木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的预防
2.1.1 强化宣传
疫情保护区的各级人民政府要把疫情预防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加强对疫情危害的严重性、保护的重要性以及预防工作的紧迫性宣传工作力度,提高干部和群众对疫情预防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办法,堵塞预防工作漏洞;协调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把疫情预防工作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责任到人。
2.1.2 建造疫情预防隔离带
根据保护区保护需要,经专家论证后,可根据疫情自然传播规律,在保护区面向疫情自然传播方向的边缘地带建造一条10km宽无寄主树木疫情隔离带,防止疫情自然传播进入保护区。
2.1.3 建立疫情检疫检查站
在疫情发生区通往保护区的交通干道上设置疫情检疫检查站,,并充分发挥现有木材检查站的检疫检查只能,阻止疫情发生区的寄主植物及其产品进入保护区,防止疫情人为传入保护区。
2.1.4 保护区内开展经常性的检疫检查
保护区内的森防检疫机构要定期对保护区内违规调入的寄主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拉网式检疫检查,发现违规调入的寄主植物及其产品要就地销毁,同时依法对违规责任人进行教育和惩处。
2.1.5 定期开展疫情监测和调查
在每年疫情显露期,林业、园林、交通、水利等部门要组织有关人员对保护区内的寄主树木进行疫情监测、调查和疫情动态分析,确定重点监测调查部位,一旦发现疫情传入,立即封锁扑灭疫情。
2.2 疫情未发生区的疫情预防
2.2.1 检查站检查把关
当地森防检疫机构可派员进入本辖区内的木材检查站,与木材检查站联合办公,凡是从疫情发生区调出的寄主树木及其产品,坚决禁止进入未发生区,严把人为调运检疫关口。
2.2.2 定期开展疫情调查
在日本松干蚧疫情显露期,县级森防检疫机构要组织靠近疫情发生区的林场(乡镇)森保员对与发生区疫林接近的寄主林分进行疫情调查,并与相邻的发生区的林场(乡镇)的森保员经常沟通了解情况,随时掌握发生区疫情动态,一旦发现疫情侵入,迅速采取化学除治措施扑灭疫情。
2.2.3 有计划的砍伐更新寄主林分
对靠近发生区的寄主林分,可根据其成材情况优先安排进行采伐更新,尽可能加大寄主林分距疫林之间的距离,减少自然传播疫情的几率,防止疫情自然侵入。
3疫情防控技术
3.1 营林措施
3.1.1 清林
将寄主林分中林下天然落种萌生的寄主幼树全部清除。
3.1.1 清林时间
清林工作要在10月中下旬进行,此时日本松干蚧的虫态为1龄固定寄生若虫,距自然传播期时间最长,此时清林可确保被清寄主上越冬代固定寄生若虫死亡,避免来年传播疫情。
3.1.2 方式方法
将寄主林分中萌生的寄主幼树全部伐除,集中运出林外(间)空地,经整冬风吹日晒,待来年春季自然干枯,其上固定寄生若虫自然死亡,可有效减少寄主林分中日本松干蚧虫口数量。特殊情况下,随时可进行清林,将清除后的寄主树木集中销毁,也可达到避免疫情传播的目的。对营林措施清理和伐除的疫材疫木必须加强管理,可进行粉碎利用或溴甲烷(40g/m3)帐幕熏蒸(48h)除害处理后定点加工利用,不得外运;对剩余物要集中进行销毁。
3.1.2 抚育间伐
对郁闭度过大的寄主林分进行适当间伐,使林分保持合理的密度,通风透光,以不断增加林分生物多样性。
3.1.2.1 抚育间伐时间
应在日本松干蚧隐蔽期进行。
3.1.2.2 方式方法
首先伐除林内被压木、衰弱木等生长不良的寄主树木(注意保留林中其他阔叶树种)使林分郁闭度保持在0.6-0.7。如果伐除被压木、衰弱木后郁闭度仍高于0.7,则可进一步间伐成材树木。
3.2 封山育林
利用林业法律法规约束,做好当地群众工作,不让人畜随意进入疫林,防止传播疫情和破坏林分生态环境。
3.3 生物防治
3.3.1 适用于生物防治的林分
林分生长势相对健壮,林内下草下木较多,虫口密度处于中度发生以下的林分。
3.3.2 瓢虫类天敌的人工收集、保存和释放
3.3.2.1 人工收集和保存
我省分布的瓢虫种类主要有异色瓢虫、多异瓢虫、红点唇瓢虫、黑缘红瓢虫、七星瓢虫、蒙古光瓢虫。10月中下旬以后,瓢虫迁飞到林间南向或温暖向阳的石缝里,种群十分集中,可人工收集,采回的瓢虫要放在干燥的冷库、地窖、地下室中储藏,温度保持在±7℃之间,在早春复苏后,可喂10%的吸蔗糖水维持生命,为了促使其健壮和产卵可喂以柞蚕蛹加蔗糖(5:1配比)的人工饲料。
3.3.2.2 林间释放
在5月初日本松干蚧固定若虫显露期,或各虫态均有时(5月中下旬)分一次或两次释放,成虫按1000~3000头/亩,小面积可采用单株释放法,大面积可采用中心点释放法(每亩3~5个点),释放时要在气温低、湿度大、无风无雨的早晨和傍晚进行。
4.3.3 日本弓背蚁的人工助迁
每年5月份可在非寄主林分中挖取蚁穴,用塑料薄膜包好,拿到寄主林分中,挖与蚁穴大小相应的坑,将塑料薄膜打开取出蚁穴放入坑中,周围培好枯枝落叶即可,每亩疫林迁入4~5个蚁穴。
3.4 化学防治
3.4.1 树干打孔注药防治
3.4.1.4 打孔注药防治适用的林分
可用于城市绿化、行道树、风景名胜绿化树、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古树以及林龄较大、面积较小的寄主林木的疫情除治。如果防治人员充足,也可进行大面积防治。
3.4.1.2 树干打孔注药时期(间)
树干打孔注药时期为初孵活动若虫孵化盛期,每年两次,第一次时间为6月上旬,第二次时间为9月上旬。
3.4.1.3 树干打孔注药使用的药剂
防治效果最好的药剂为40%氧化乐果乳油,其次为50%甲胺磷乳油。
3.4.1.4 打孔注药方式方法
利用自制打孔锤、尖头斧、充电式手提电钻或树干打孔注药机,在树干基部每隔5~7cm打一个2~3cm深与树干成45°角的孔,孔的直径为1cm,然后用盛装氧化乐果原液的注药器,将药液注入孔中,注满为止,防治效果可达100%。如用50%甲胺磷乳油原液,防治效果可达96%以上。
3.4.1.5 安全事项
防治作业人员要带防毒面具和胶皮手套,避免药物与皮肤接触,注意劳动保护。
3.4.2 喷雾防治
3.4.2.1 固定寄生若虫期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