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蛟河市林业局 时间:2023-05-18
钟灵毓秀的松花湖畔,沃野千里的“红叶之城”,地处长白山麓的蛟河市,素有“长白山宝库”之称,全市林地面积总面积42多万公顷,森林蓄积量520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6.11%,是吉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
2021年以来,蛟河市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有序高效推进林长制工作落实,出台《蛟河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积极构建保障有力,运行有效的林长制组织、责任、制度体系,在“护绿,增绿,用绿,活绿”上下功夫,全市林草资源保护与发展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全面落实责任体系,构建发展新格局。蛟河市按照“党委领导、党政同责”要求,积极压实各级党政主体责任,推进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林长组织体系建设,共设立各级林长338人,“一林一警”32人,分级设立林长及林长办公室,强化定期调度通报、重点工作督办、信息简报交流等措施,推深做实林长制工作。建立全市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体系,共划分1388个管护网格,每个网格平均面积300公顷,选聘网格员1388人,确保每块林地都有三级林长、网格长和巡护员负责管理,将森林资源保护重心向源头转移。市林业局开展林长制业务培训19场次1000余人次,业务骨干技能培训4场次120余人次,提升 “一长两员”履职能力。督促“一长两员”坚守岗位,履职尽责,实现“山有人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的目标。
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推进林长制度改革。蛟河市高度重视林长制推进工作,全面建立林长制“7+X”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信息公示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巡林制度,工作督查督办制度、会议制度、工作考核制度等XX项制度,确保各级林长知责明责、履职尽责,考核问责。目标清晰、权责明确的管理架构,为蛟河市森林资源管护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抓实抓细考评体系,深化改革创新举措。蛟河市抓实抓细考评体系建设,制定《蛟河市林长工作职责、制度》《蛟河市林长制网格长(巡护员)考核细则》,对各项指标完成情况,采取量化评价与日常工作相结合进行考核,既注重目标结果,又注重管理过程。做到“工作有目标、考核有指标、结果有运用、奖罚能兑现”。林长办公室督促检查9次,夜间督查管护组20余次。在松江林场召开经验交流会1次。
细化推进管理体系,严格资源保护措施。2022年,蛟河市召开县、乡级林长会议17次,成员单位各司其职,“林长+检察长”“林长+警长”新模式协同发力,林长制各项任务全部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一年来,蛟河市坚持执行《蛟河市林长巡林工作制度》,各级林长累计开展巡林1000余次,发现并解决问题20余个。签发林长令3份,下发文件4份、林长制工作提示单2份。其中,市林业局领导分片包保,带领稽查大队开展常态化“夜巡”联合大检查行动,全年发现和处理涉林案件323起。协同开展的清山、清网、清套行动,违建别墅排查行动,打击毁林种参专项行动,中央环保督察、森林督查图斑核查整改行动,“七边”环境治理行动,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监测等相关专项行动,全面提升了林草资源管护质量。
一年来,全市完成义务植树70万株,城区新增绿地面积5万平方米。林业部门高标准打造302国道、222国道沿线村屯76个和146个重点绿化部位。打造花香屯248个;公路绿化里程452.97公里,打造花香路388.15公里。
一年来,全市实现42年无重大森林火灾事故发生,森林松材线虫病有效防控。积极探索无人机空中巡查+护林员地面巡护的“人防”+“技防”路线,提高森林资源管护效率。九家国有林场积极探索在重要生态区域建立“互联网+”森林资源实时监控网络,有效提高辖区森林资源动态变化,预警预判和快速查处能力。
一年来,落实省“一促进”发展目标,探索“林长+绿色产业”发展新模式,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种植面积每年新增2.13万亩。市林业局整合文旅特色资源,建设现代灯光艺术与森林美景融为一体的“红叶谷梦幻森林”和红色旅游基地“拉新战斗展馆”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 5万人次, 创收306万元,形成吉林地区绿色发展新高地,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
打造多元宣传体系,营造强势宣传氛围。一年来,蛟河市设立市级宣传牌(擎天柱)2块、大型宣传牌一块,乡镇街(林场)公示牌38块,村级公示牌245块,制作“一长两员”信息公示牌1388块,林长制工作简报24期。 制作相关宣传标语条幅200条、警示牌100块,为林长制落地见效营造了良好宣传氛围。
蛟河市林业局在省、市新闻媒体播发林长制新闻报道30条。在澳门新葡京娱乐城官方网站,吉林省人民政府网站分别发表专题报道27篇。2022年,蛟河市林业局被澳门新葡京娱乐城官方网站评为网上宣传先进集体。
行稳致远,进而有为。蛟河市不断压实林长责任,进一步夯实基层能力建设,将一如既往在‘林’字上精准发力,在‘长’字上履职尽责,在‘制’字上探索创新。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理念,着力打造绿色名片,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着力提升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筑牢绿色生态基底。